铆钉银电触头设计参考 (Design Reference of Silver Electric Contact Rivets)
1. 头型 (F 或 R)
一般固定触头用 F 型,可动触头用 R 型, R 型常用尺寸可参考铆钉触头常用尺
寸表,冷打铆钉之 R 型触头公差为± 2R , 烧焊铆钉同板状,视尺寸而订。
2. 头径 (D)
2.1 头径 (D) 尺寸:
2.1.1
D 之尺寸尽量取 0.5mm 之倍数进位,如φ 1.5 、φ 2.0 …φ 5.5 、φ 6.0 等 ( 使用英制除外 ) ,头径应避免设计成有截角(一边直线),因模具成本高,且易有毛边、偏心(因为不对称)、表面粗糙 ( 因为打亮不易)等品质不良情况,在自动送料时也难送料及定位。
2.1.2
D ≦ 2.4mm 时,用单层铆钉为宜。 D> 6.5mm 以上,须大电流试验者,建议用烧焊铆钉触头。
2.1.3
D 最大范围可为足径 (d) 之 1.7 ~ 2.3 倍, D 与 d 之常用配合可参考铆钉触头常用尺寸表 ( 项目: D 、 d)
2.2 头径 (D) 公差 :
一般为± 0.1mm 。 但头径小于 2.4mm 则可加严为 ± 0.075mm 。
3. 头厚 (T)
3.1 头厚 (T) 尺寸:
3.1.1
一般铆钉触头之头厚 (T) ,单层铆钉以 0.5mm 以上,双层铆钉以 0.7mm 以上为佳,可参考铆钉触头常用尺寸表(项目: T ),太薄或太厚均提高加工难度。 如开关之空间容许时, T 可稍厚,使散热面积增,大而降低温升。
3.1.2
特殊尺寸之头厚 (T) ,可在头径 (D) 尺寸的 20% ~ 40% 之间,如 D= 3mm ,则 T=0.6 ~ 1 .2mm 。
3.2 头厚 (T) 公差: 一般头厚 (T) 之公差为± 0.05mm ,但头径 (D) 大于 6.0mm
之触头,公差可放宽至± 0.1mm 。 触头铆合时,头厚会因
铆合挤压而稍为变薄,且触头经使用消耗后,间隙加大
,而使弹簧压力减少,因此设计时宜取上限值。
4. 足径 (d)
4.1 足径 (d) 尺寸:
4.1.1 双层铆钉 :
足径 (d) 尺寸,务必设计为标准足径 0.5mm 之整数倍数进位,如φ 1.5 、φ 2.0 、φ 2.5 、φ 3.0 等。 否则模具、刀具均要重新做,银线、铜线等也要重新抽线,易 导致品质不稳定、成本增加、交期延长。
4.1.2 单层铆钉 :
可与上列双层铆钉相同, 如头径小于 2mm ,常用足径可为φ 0.8 、φ 1.0 及φ 1.2 。
4.1.3 斜 足:
如果”铜片孔径”与”触头足径 (d) ”之设计配合良好,尽量不用斜足。 否则建议选用去角的角度 20 °,去角的长度 0.6mm 之常用斜足 ( 如下图左 ) 。
4.1.4 中空 足 :
常用〝圆锥形〞中空足的角度为 120 °,最小不宜小于 90 ° ( 如下图右 ) 。
4.2 足径 (d) 公差:
4.2.1
上限 +0 、下限 -0.1mm ,以免铜座之铆合孔冲成下限的情况下,铆钉 无法正确放入铜座中。
4.2.2
铜片之铆合孔应比铆钉之足径 (d) 大 0.05 ~ 0 .10mm 左右(视铜片厚度及铆钉大小 ) ,且不可有毛边,或铜片凹凸不平,否则易铆合不 密合,影响触头寿命。
5. 足长 (L)
5.1 足长 (L) 尺寸: 一般铆钉触头之足长 (L) ,视铜座铆合孔之空隙,要
比欲铆之铜片的厚 度多 0.8 ~ 1.5mm 以上 ( 视铆合
孔之厚度及公差 ) ,再进位为 0.5mm 之倍数,如欲铆合
之铜片厚 1.0mm , L 之算法举例如下:
(a).L 长取 1 + 0.8= 1.8mm ,再取 0.5mm 之整数倍数,加长进位为 2.0mm 。
(b). 如开关空间够或铆合孔公差偏上限,则 L 取 1+1.5= 2.5mm ,可铆合较紧。
5.2 足长 (L) 公差: 一般为 +0.15/ -0mm 或± 0.1mm 。